IoT Connect Kit
尚德反差为企业敲响了警钟,一个聪明的企业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懂得勤俭持家,积蓄力量才能应付危机局面。
在国产光伏设备中的单晶炉、多晶硅铸锭炉、开方机、层压机等设备已大规模量产,占据国内较大市场份额。同时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机制。
主要光伏企业的高效电池效率已均达到19%以上,量产效率也超过18%,准单晶技术风生水起,量产效率17%以上,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多途径扩大光伏市场发展光伏产业,首先要做好扩大市场的配套服务工作。受欧债危机等影响,传统装机大国普遍在下调补贴费率,市场发展重心逐渐向新兴光伏国家倾斜,中美日光伏市场正在加快崛起。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将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多晶硅(尤其是电子级多晶硅100%靠进口)、银浆、背板等原材料市场。
其次,规范产业、设置行业门槛成发展主要路径。引导光伏企业向系统集成领域拓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家一下子感觉到了冬天的气息。
但是不太资深的业内人士或业外人士能吗?但是你告诉我,他们的资产与组件企业能匹敌吗?这就是行业歧途,完全走入了歧途。2011年3月,刘陇华在江苏一些组件企业调研时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成批的光伏组件运抵欧洲港口无法靠岸卸货,订单毁约的消息如同三月里纷飞的桃花瓣一般,零落成泥。从产业层面看光伏产业低迷的本质当前光伏行业声音很多、很杂,有人抱怨光伏为垃圾产业,有人哀伤自己入错了行,有人期待产业形势触底反弹。不具备真正的系统集成商所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所以承担不起持续发展的使命。
当时石油企业的兼并重组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格局,甚至区域安全。也许这种呼吁本身就包含着对产能扩张的担忧,但是,无论如何,在欧洲市场的现实需求和中国、美国等新市场的潜在需求的诱惑下,制造业无法不扩张。
既然市场需求那么强大,为什么当时没有出现实力强大的系统集成商呢?这就牵涉到产业成熟度的问题。业界接受采访的人错了,如果你真相信光伏产业会触底反弹的话,你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这些人口中的光伏概念多半指的是晶硅电池制造业。财经分析师错了,巴菲特投资的光伏与你经验中的光伏完全不一样。
如果当时政府限制产能扩张,公知们为指责政府伸手过长,干预过多。2010年11月,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在南京主办的光伏大会上,民营企业家的愤慨得到了一番宣泄,2011年1月,由刘陇华倡导并发起的中国新能源战略总裁峰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他们的愤慨又得到了一轮彻底的宣泄。不要等失去机会落后了再去追赶。机会是等不来的,这次产业低谷跟2008年金融海啸有着本质的区别。
资本的最大特点就是趋利性,光伏制造业能赚钱,谁不愿意投资?这时候,企业家对光伏的兴趣高涨,投资者的积极性高,银行也愿意贷款,地方政府自然乐意上光伏项目。所有事情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一厢情愿。
假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计划的批复光伏项目,就不会出现产能过剩。大家看看这些制造企业卖的是什么?组件。
特许权招标的目的就是对上网电价进行摸底,摸清了市场底子,一边推出合理的上网电价。制约光伏发展的问题是成本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成本已经下降了很多,但是还不够,还要继续下降,降到人人都能用得起。二是退向代工,据说超日太阳最近就走了这条路,但走这条路必须还要涉足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否则必饿死。大家看看光伏产业这几年做成老大的都是什么企业,翻开每年国际知名行业分析机构的TOP排名,看看前十都是什么企业?全部都是制造企业,全部都是以制造企业的出货量来排名。产业链没有主体,只有分工。主题错了,导向就会歪,产业就要面临致命性的危机。
上次是外因导致,这次是内在问题的集中爆发,企业家必须要调整,积极应战。为什么?因为光伏产业从一开始,发展模式就错了,错就错在供应链主体上边。
这种错位的供应链导致了制造企业对市场判断产生盲点,产能扩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就导致了危机发生的必然性。晶硅组件也好,薄膜组件也好,都是组件。
危机就这样来临了,并且每下愈况,愈陷愈深。当我第一次提出供应链主体错误的时候,有人认为我说的应该是产业链。
当德国第一个推出上网电价法的时候,市场一下子被打开了,接着欧洲其他国家相继效仿,市场需求空前旺盛,一发而不可收。只要拓宽思路,应用领域应当是很宽广的。各种抱怨包含了各种假设,假如中国光伏产业当初不依赖国际市场,就不会有今天的被动局面。如果在这个时候,政府站出来对投资进行干预,限制投资规模,这才不符合市场规律。
可是,谁给系统集成商排过名?你能列举出世界排名前十的系统集成商吗?也许你能,我承认,你是资深业界人士。总结一下:在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制造商占据了供应链的主动权,系统集成商担当不起市场重任。
这就是这个产业最大的错误,错的难以觉醒。假如中国政府不给企业补贴,就不会有欧美双反。
展望一下:调整后的光伏产业将由一批具有光伏应用形式开发能力和应用产品设计能力的综合型系统集成商瓜分市场、承担风险,一批具备装备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的制造企业为其提供各类部件,小型制造企业仍有存在的意义,只不过要沦为大型部件供应企业的加工厂。游资错了,这时候跟着巴菲特买进光伏概念股,必赔无疑。
对于巴菲特事件的评论,接受采访的有财经分析师,有光伏业界人士,大都认为巴菲特投资光伏,预示着光伏低迷期将见底。制造业要死,必须死,死了光伏产业才有出路。这种产业畸形是怎么形成的呢?第一,市场导向问题。这是10多年前的石油企业面对亚洲市场需求萎缩采取的战略。
光伏产业不会触底反弹,只会浴火重生。所以不要抱怨,不要怪罪。
但是,国内上网电价的迟缓举动和国有企业在特许权招标项目中的控制性特权优势,让中国的民营光伏企业家极为不满。尽管国家在应用层面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但是似乎也无法阻挡生产企业江河日下的颓势:亏损的仍然在亏损,欠债的仍然看不到偿还计划,库存降不下来、财务危机得不到缓解。
2011年2月,刘陇华到江苏高邮市考察的时候,发现波司登投资60亿,声称要再造一个尚德。并且在现有商业模式下,光伏制造企业绝对出现复苏的一天。